学院专题 > 口述精仪 >

学会交流,乐于思考——1989级校友王志勇采访实录

2015-10-27
在天津大学成立120周年之际,我们很荣幸地在17教学楼采访到了王志勇学长。学长看上去神采奕奕而不乏亲和力,我们开始了愉快的采访。
学长和我们聊起了天大的峥嵘岁月。学长89年进校,一直读到硕士,然后留校工作。回忆良多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繁华的天南街。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盛况。当时的街道是贯通的,有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,两边同学的融合,老师的交流,每个周六的晚上可以在两个校园里看免费的露天电影,这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。当时的天津大学很古旧,学长就住在七里台二层的小楼。刚进宿舍发现床和桌子非常古老,下铺的同学还可以看到上铺床板上写着一九零几年的留言,但是进入了心中向往之地,处处新鲜。
当学长谈到了对天大学子的建议,便忍不住要把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们。学长刚刚参加了校训实事求是一百年的座谈会,我们天大的风格传统在于实在踏实,天大学子都可以做到,然而学长提到天大学子在实的基础上,更应该有创的精神,学会突破开创。学工程的同学在学校里强调的都是程序,规范,工程类思维,而我们自己需要补充人文艺术类的思维习惯,尤为重要在学习中体会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为人处世的优良传统。这些话是学长离开几十年来所体悟到的。书本上的知识只能教育了我们思维方法。因为知识会被新的知识覆盖,更新速度极快,几年内就可能不再适用,通过学会如何和人打交道,学会表达,学会聆听,我们才能不断更新自我。学会交流沟通的方法,养成自己处事的风格和习惯,让别人愿意去和自己打交道,我们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。
如何从技术人员转变为管理层,这自然要向学长讨教一番。学长笑称自己成为管理层是个意外,自己上学时对学术有兴趣也学得很好,本意是成为技术人员。但是人生因为意外才精彩。学长告诉我们做技术和做管理是相通的。就比如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并不仅仅是和物打交道,还是需要和人打交道,在和人接触的基础上才能与物接触。从事技术工作从来都不会逃离和人接触,而有了和人的接触就会有团队和组织的概念,管理就自然产生。管理不仅仅是管理者的事,是整个团队的事,当我们有了这个概念,做技术和做管理就可以融合,就会发现很多共性。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,并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可以胜任管理工作。反之,从事管理的人不懂技术,老说外行话,那这样的管理是没有效率的,是不能被接受的。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也是双肩挑的,不能将技术和管理分开来谈。
学长作为天津大学出版社的总编和书记,我们不能放过这次机会让学长推荐一些数目。学长特别提到了历史类图书,读史使人明智。现代文化的根基都在于历史,都是由历史文化衍生而来。这个时代传统观念和现代思维相碰撞,还有飞速发展的互联网,学历史是必然的,只有抓住根基,才能以不变应万变,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,比如冯友兰《中国传统文化简史》、《西方文化史》等,可以以了解的心态来读一读,并不是说要全部掌握,了解的态度去品读就能受益匪浅。学习一些经济金融的常识也是必要的。这些常识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会用到,却恰恰是我们工科生欠缺的。而经典名著学长是不大推荐的,这个时代浅阅读和快速阅读泛滥,如果不细细品味,根本读不出其中精髓,反而浪费了时间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品读,静下心来品读名著,自会收获良多。
采访时光总是太过匆匆,但我们从王志勇学长的分享中收获良多,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,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,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。愿所有精仪学子成为有担当,有责任感的新青年。最后,祝愿王志勇学长生活处处顺利,事业再攀高峰。
采访人:2014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徐雯
 
【备注】:校友王志勇,吉林人。1989年就读于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和光电子工程学院激光专业,现任天津大学出版社总编书记。

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

Copyright (c)2015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。保留所有权利。